前言:區塊鏈的治理模式是區塊鏈進化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鏈上治理和鏈外治理的爭論從來沒有停止過。不同的模式各有利弊,不同的模式的實施給我們帶來了寶貴的經驗。在藍狐筆記看來,雖然鏈上治理弊端很多,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比重會逐步加大,把之前鏈外治理的經驗借鑑過來,透過鏈上的模式更多照顧各參與方的利益,同時推動網路朝更好的方向發展。目前的治理模式還處於很早期的階段,需要好多年的時間來實踐和積澱。同時,透過對鏈上治理和鏈外治理的瞭解,藍狐筆記看到更多的不是它的缺點,而是希望,它在實踐中的每一步前進都值得讚賞,雖然一切都不完美,差距很遠很遠,但它從未停下前進的腳步。這也是藍狐筆記一直對區塊鏈有信心的原因。本文作者Matus Steis,來源於medium,由“藍狐筆記”公眾號社群“Lu”翻譯。
去中心化的區塊鏈協議要想進入主流人群採用,面臨著許多挑戰,其中最大的挑戰之一就是是否有恰當的治理模式。這點很重要,因為良好的治理模式能夠讓區塊鏈協議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並維護其在生態系統內決策的合法性。
治理模式涉及如何做決策,如何使決策合法化,以及生態系統中參與者的權利。通常情況下,這是區塊鏈協議可以自動升級的唯一方式。為了分析不同的治理模式,我們需要研究生態系統中治理模式的目的、治理模式的組成部分以及網路參與者。
在生態系統中,區塊鏈治理需服務三個目標:
1.修復錯誤和漏洞
2.升級底層技術
3.修復攻擊造成的損害
治理模式通常包含兩個重要部分:
1.協議規則(透過程式碼實現)
2.網路激勵機制(經濟激勵)
生態系統中一般有三種網路參與者:
1.礦工——保持網路的執行
2.使用者——從網路中獲益
3.開發人員——更新網路
簡而言之,協議的治理模式旨在確定誰能修改程式碼。根據西方治理的傳統,在決定區塊鏈生態系統的未來走向時,使用者應該擁有最大的發言權。因此,大多數的治理模式都將盡可能多的權力賦予從網路中獲得最大利益的參與者。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確定了兩種型別的區塊鏈治理模式:
1.鏈外治理——為了實施協議的變更,必須達成更廣泛的共識,例如以太坊,如果沒有達成共識,就會出現硬分支。
2.鏈上治理——投票權由參與者持有的代幣數量決定。
鏈外治理
比特幣
比特幣治理模式的重點是在網路參與者之間達成共識,尤其是要在運營全節點的參與者之間建立共識。開發者可以透過BIP(比特幣改進建議)協調更新,這是一種鏈外治理的方式。
礦工構建鏈,從而以某種方式參與鏈上的治理。開發人員提交改進,礦工可以決定是否實施。所有這些人都傾向於在比特幣生態系統中持有利益,從而獲得激勵盡其所能地維護比特幣生態系統。
但是這種模式也有風險,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會促使開發人員造假。開發人員跟礦工不同,他們並不持有大量比特幣,因此,在遭受攻擊或者出現疏漏時,開發人員不太可能蒙受損失。此外,他們經常離開比特幣開發工作,且建立自己的協議,這導致了生態系統的碎片化以及出現了大量的比特幣替代品。
以太坊
以太坊的治理模式在許多方面都借鑑了比特幣的治理模式。開發人員可以透過EIP(以太坊改進建議)進行更新。EIP作為一個基礎的應用程式,它讓開發人員可以表達他們對程式碼改進的想法和建議。開發人員整理這些建議並整合方案,之後社羣(全節點)就可以進行安裝和使用。
但是,為了實現他們的提案,開發人員必須確保大家達成共識。要達成共識必須先說服礦工和社羣成員,讓他們知道更新的結果對他們有利。媒體也是生態系統中一個強勢的參與者。諸如Coindesk這樣的新聞網站可以引導社羣情緒從而間接參與治理系統。
以太坊基金會對以太坊的治理也產生影響。透過協調協議升級、提供願景以及管理軟體儲存庫,它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緩衝作用。然而,鏈外治理系統也容易出現一些問題,比如有一些人連線更多,擁有更大的權力。以太坊治理模式的批評者認為以太坊基金會的權力過大,因為它組織開發人員定期召開會議,它可以決定誰參加。
相比於比特幣治理模式來說,以太坊治理模式的優勢之一在於它不那麼僵化——行使治理模式的重點是協調社交層面的差異,並說服人們站到你這一邊。有一些風險是可以確定的,比如在決定生態系統的未來方向時,過度依賴以太坊創始人Vitalik Buterin是個隱患。但是,Vitalik Buterin本人表示,他正在努力尋找解決方案,從而弱化自己的角色。
鏈上治理
鏈上治理是一種在協議中進行,並透過智慧合約對協議進行更新的治理模式。即使全節點執行者什麼都不做,它們也會自動升級。與鏈外治理模式相比,這在很大程度上剝奪了全節點的權利。
同時,這讓“幣投”的投票過程也具有了一定的風險性,因為1代幣等於1票,這導致持幣大戶擁有很大的權力。許多專家認為,鏈上治理會導致模式僵化,而且它的靈活程度不足以滿足個體社羣的需求。其中一個主要的批評是,編寫一個能夠協調所有利益相關者的智慧合約是非常困難,此外,鏈上治理模式也沒有完全意識到社會共識的重要性。
一些嘗試實現鏈上治理模式的知名專案包括:
達世幣
達世幣是一種基於區塊鏈的技術,專注於即時和安全的支付。達世幣主節點的作用類似於比特幣的全節點。它們處理交易,以獲得45%的所有區塊獎勵。
在瞭解達世幣治理模式時,可以說它是一種dDAO,即一種委託式的去中心化的自治組織。這意味著參與者將社羣專案的投票權委託給主節點。主節點透過抵押代幣資產來證明其在系統中有利益相關性。達世幣生態系統中的主節點可以獲得投票權,前提是鎖定1000個達世幣並託管服務節點。1個主節點= 1票。
達世幣在一系列投票週期中運轉,每一次都有一個明確的區塊編號。週期大致是每30天一次。任何社羣成員如果想要提交產品更新,可以支付相應的提案費,隨之提案將被加上雜湊進入區塊鏈中。然後,主節點有30天的時間對提案進行投票。如果該提案的贊成票比反對票多出10%,就認定為透過。目前生態系統中大約有5000個主節點。
Maker Dao
Maker Dao 是一種加密代幣抵押型穩定幣,它透過以太坊智慧合約平臺發行,採用抵押債務頭寸系統(CDPs),來支撐和穩定Dai(其原生穩定幣)的價值。MakerDao中的治理模式透過MKR 代幣實施。MKR是在以太坊區塊鏈(與Maker生態系統的其他代幣一樣)上的一個代幣,它對Maker 智慧合約具有治理權。MKR持有者可以選取一個有效提案——能編輯Maker平臺的智慧合約。該提案可以有兩種形式:
1.單個有效提案合約(獲得批准後只能執行一次,使用後自行刪除,不能重複使用)
2.委託提案合約(持續使用root訪問)。
黑天鵝事件是這個生態系統最大的威脅。對於這種情況,MakerDao的解決方案如下:
MKR持有者對系統進行監管,由此獲得費用獎勵。然而,他們也是最後的買家。如果系統中的抵押品價值低於現有的Dai,那麼MKR就會在公開市場上被創造出來並出售,以籌集額外的抵押品。這在很大程度上激勵了MKR的持有者,促使他們負責任地規範CDPs的引數,而CDP可以用來生成Dai。如果系統失敗,遭受損失的是MKR持有者,而不是Dai持有者。
結論
就決策過程而言,鏈上治理似乎更加穩定、正規和簡潔。然而,該領域的許多專家,包括Vlad Zamfir,都認為風險大於回報。鏈上系統通常比較容易進行博弈,即利用博弈理論框架進行博弈。
在鏈外治理中,全節點自行決定是否有必要下載和實施更新。自主全節點的存在為生態系統提供了重要的制衡。在鏈上治理中,全節點遵循治理流程中的決策。如果鏈上治理過程失敗,即出現了對協議有害的更新,那麼所有全節點都不得不將付諸實施,最後導致整個網路處於危險之中。
------
風險警示:藍狐筆記所有文章都不構成投資推薦,投資有風險,投資應該考慮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建議對專案進行深入考察,慎重做好自己的投資決策。
通往區塊鏈的新世界:關注“藍狐筆記”區塊鏈公眾號:lanhubiji
或加入藍狐筆記的知識星球:https://t.zsxq.com/iaQNnI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