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能成為避險資產嗎

買賣虛擬貨幣

在區塊鏈資產金融中,有早期極客,佈道者,和信仰者,以及投機份子組成而成。最讓人津津熱道是囤幣者,有人說囤幣是發財致富最快的途徑,畢竟在此之前如李笑來等大咖,並不是透過不斷買賣幣種才實現財務自由,是一直信仰比特幣或者說信仰自我判斷的價值。

當然,早期屬於聰明線,並不是說早期入局必須實現財富自由,運氣是佔很大一部分。

不可否認,推動比特幣價格上漲的正是此類信仰者,他們鎖定流動性,他們會去佈道。

然而,一想到囤積,我們腦海中便會浮現自私的老財奴的形像,讓比特幣留著冷錢包中,使其停止流通,導致幣價快速上漲,導致不理性的市場反復出現。固然,對已經上車的朋友來說是好事,沒有上車的朋友肯定會想:你們把比特幣價格炒的那麼高,還假惺惺出來佈道,不就是想讓我們新韭菜去當接盤俠嗎?

必須告訴大家一個事實是:因為手中的法幣按理論來說是可以無限貶值的,購買力只會下降不會上漲。

許多人不明白為甚麼要買比特幣,在他們認為買比特幣的好處就是投機而已,事實截然相反,正是普通人無法完全預知未來,他們一部分會去買商業保險,買養老金,手裡留著備用法幣以防不時之需,而另外一部分人就選擇囤幣,兩者唯一的區別是前者的手中的法幣不斷貶值,後者比特幣不斷升值。

每個人都不知道未來何時會賺多少錢,會花多少錢,甚至不知道明天和意外甚麼時候到來,所以他們會拼命賺錢,拼命的攢錢,是在對沖未來的不確定性和自身的不安全感。越感到不確定與恐懼,就會留更多的現金;越覺得安全手中的現金留著越少。

現實中,人們預期法幣即將貶值,就會趁著比較值錢之前趕緊買幣避險,前段時間的許多場外避險資金買比特幣正是佐證,所以每當國際局勢發生轉變的時候,黃金和比特幣基本是領漲。

引用證券研究所文章一句話:大量投資機構看到比特幣相比黃金、美國國債更具避險投資優勢。

我們來參考下當年黃金是如何從世界貨幣的王座跌落成為避險資產的。

牛頓最早提出這金本位制度,在英國最先施行。

1717年著名的物理學家艾薩克·牛頓在擔任英國鑄幣局局長期間將每盎司黃金的價格固定在3英鎊17先令10.5便士。

1797年,英國宣佈鑄幣條例,發行金幣,規定了含金量,銀幣處於輔幣地位 。

1816年,英國透過了《金本位制度法案》,從法律的形式承認了黃金作為貨幣的本位來發行紙幣。

1819年又頒佈條例,要求英格蘭銀行的銀行券在1821年能兌換金條,在1823年能兌換金幣,並取消對金幣熔化及金條輸出的限制。從此英國實行了真正的金幣本位制。

到19世紀後期,金幣本位制已經在資本主義各國普遍採用,它已具有國際性。由於當時英國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突出地位,它實際上是一個以英鎊為中心,以黃金為基礎的國際金本位制度。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國際貨幣體系,是典型的國際金本位貨幣體系。這個國際貨幣體系大約形成於1880年延續至1913年,它是在資本主義各國間的經濟聯絡日益密切,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實行金幣本位貨幣制度之後自發地形成的,其形成基礎是英國、美國、德國、荷蘭、一些北歐國家和拉丁貨幣聯盟(由法國、義大利、比利時和瑞士組成)等實行的國內金幣本位制。


隨著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矛盾的發展,破壞國際貨幣體系穩定性的因素也日益增長起來。英國在拿破崙戰爭期間,美國在南北戰爭期間都曾經停止黃金與紙幣的兌換。 

到1913年底,英、法、美、德、俄五國佔有世界黃金存量的2/3,絕大部分黃金為少數強國所佔有,這就削弱了其他國家貨幣制度的基礎。到1913年,全世界約有60%的貨幣用黃金集中於各國中央銀行,各國多用紙幣在市面流通,從而影響貨幣的信用,而一些國家為了準備戰爭,政府支出急劇增加,大量發行銀行券,於是銀行券兌換黃金越來越困難,這就破壞了自由兌換的原則。

在經濟危機時,商品輸出減少,資金外逃嚴重,引起黃金大量外流;各國紛紛限制黃金流動,黃金不能在各國間自由轉移。由於維持金幣本位制的一些必要條件逐漸遭到破壞,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性也就失去了保證。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各國停止銀行券兌換黃金並禁止黃金輸出,同時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 戰爭期間,各國實行自由浮動的匯率制度,匯價波動劇烈,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性已不復存在。於是金幣本位制宣告結束。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在1924-1928年,資本主義世界曾出現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都先後恢復到大戰前的水平,並有所發展。各國企圖恢復金本位制。但是,由於金鑄幣流通的基礎已經遭到削弱,不可能恢復典型的金本位制。當時除美國以外,其他大多數國家只能實行沒有金幣流通的金本位制,這就是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

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由於不具備金幣本位制的一系列特點,因此,也稱為不完全或殘缺不全的金本位制。該制度在1929-1933年的世界性經濟大危機的衝擊下,也逐漸被各國放棄,都紛紛實行了不兌現信用貨幣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這實際上是一種金匯兌本位制,美國國內不流通金幣,但允許其他國家政府以美元向其兌換黃金,美元是其他國家的主要儲備資產。但其後受美元危機的影響,該制度也逐漸開始動搖,至1971年8月美國政府停止美元兌換黃金,並先後兩次將美元貶值後,這個殘缺不全的金匯兌本位制也崩潰了。

從確立金本位,到金本位的崩潰,美元成為世界通用貨幣,正是進入了信用貨幣時代。

隨著美元信用的無限制擴張,黃金過去50年的漲幅可謂驚人。

美元掙脫了黃金的束縛,就如脫韁的野馬,全球債務隨之增加,相比黃金作為避險資產,不斷增值。

黃金與一切的金融資產最根本的不同時在於黃金不是任何人的負債。

在人類長達5000年的社會實踐中,無論甚麼時代,無論甚麼國家,無論甚麼宗教黃金都被認為是財富的最終形式。

1999年格林斯潘在過會聽證會上增加說過:“黃金代表了世界貨幣的最終支付手段”。

德國在1994年,戰爭期間只能用於黃金購買戰略物資,法定貨幣在極端下不被任何人接受,而黃金永遠不會被拒收。

到了2019年,比特幣作為網際網路時代的數字黃金,對比黃金的效用更加直接有效,全球大多數黃金被鎖在保險庫裡,普通人購買的黃金僅僅是冰山一角。而比特幣可以在任何的比特幣錢包裡,交易所裡。一串程式碼的好處在於便攜好用,不用辛苦著藏起來,就像《潛伏》裡餘則成在離開大陸去往臺灣,把金條要藏在雞窩地下一樣。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